我們說「行」,是以般若的智慧去證悟甚深的空性。大乘的經論都有一個很大的特色,就是根、道、果三者是密不可分的:
根,指的是理論基礎; 道,指的是認識這個基礎的智慧; 果,則是由這樣的智慧所帶來的結果。
《心經》闡述的核心思想,就是「空性」,也就是這部經典的「根」,但我們如果看經文,會發現舍利子問的問題,並不是問:「觀自在菩薩,請問什麼是空性呢?」而是問說:「一個想要修持般若波羅蜜多的人,應該要如何修行?」
也就是說,他問的問題是從「道」、也就是以「智慧」來問;而不是從「根」,也就是般若的理論思想來問的。
為什麼舍利子不直接問什麼是空性,而是問到該如何修行呢?
很多人來拜訪我時會問一堆問題,他們的問題常常很直接了當,例如:「請問法王,心性是什麼?」,「請法王直指心性」,馬上就要我為他直指心性,也不先問問要如何去修行,意思是「請馬上給我指引心性,我沒有那麼多時間修行,請馬上給我看實物,馬上把心性拿出來給我看!」
舍利子為什麼問「要怎麼修行」,而不是問「空性是什麼」?這有幾個原因:
(一)以正確的見地,開展智慧
大乘的思想、也就是根,和大乘的道、也就是修行方式,是密切相關聯的。換句話說,這是在告訴我們一個重點:就是身為一個大乘的修行者,我們所要修行的,就是大乘的理論。用佛學術語來說,我們要用大乘的「道」去體悟大乘的「根」。總之,理論和修行是不能拆開的。
很多時候,理論是理論、修行是修行,兩者沒什麼關係,但我們不應將佛法理論純粹當成思想,「瞭解思想的智慧」本身,就是一種修行,因此簡單來說,什麼是大乘的修行呢?白話來說,就是要去體會、通達大乘的空性思想,這就是大乘的修行。
所以,我們在這個段落當中,可以看到舍利子請問觀自在菩薩大乘的修行方式是什麼。其實舍利子就是在問說:「我們應該如何培養、開顯大乘的智慧?」
而觀自在菩薩,在接下來的回答,就是從空性本身的狀態來做解釋,這代表了什麼呢?就是告訴我們,「開顯大乘智慧的方式,就是要去徹底地暸解空性。」
很多人來要求我「開智慧」,說:「我很笨,請法王幫我開智慧」。
我沒辦法動手術,他們以為開智慧就像動手術一樣,往腦子裡放一個記憶卡、或一個晶片,就變得很厲害,不是這樣,我們開展智慧最大的因素、關鍵就是見解、見地。
你有正確的見解,就會慢慢開展智慧;若缺乏正確的見地,可能就無法開展智慧。
不能把世間的聰明才智稱為是智慧,真正的智慧是有正確的見解,才能得到。
換句話說,舍利子是從智慧的角度來提問,而觀自在菩薩呢,他是從甚深空性的角度來回答的,這兩者是對境跟心識的關係,就好像「柱子」跟「看到柱子的眼識」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一樣的。 還記得我們第一堂課講到「般若」的時候,談到般若有很多種。其中的「道般若」,就是指舍利子所提問的「智慧」;而「自性般若」,則是指觀自在菩薩所解釋的「甚深空性」。以上這是第一個原因。
(二)理論是產生智慧的技巧,實際運用才重要
第二個原因,是因為作為一個釋迦牟尼佛的弟子,我們應當關注的不是過多的理論,而是這些理論要如何實際使用,如果你太關注理論,心離教法會越來越遠,腦子會壞掉,腦子當中一堆問題,因此一定要將理論用於實用,而不是放在腦子中,而是實際去體會、去實用,才會解除疑惑,因此解除疑惑的最好方式,就是實用,所以舍利子才會問「要怎麼修行」而不是問「空性是什麼」,理論與思想,是幫助我們調整自心的一個技巧、一個方便而已,關鍵是自心有沒有得到調整,如果看了許多的經論,自心卻沒有任何的改變,那真的太可惜了、太可悲、可悲到連哭都哭不出來了。
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說:「世俗為方便,勝義諦是方便生。」 就是指「理論」與「思想」不過是一個技巧,是讓我們產生究竟智慧的技巧而已。
(三)修行,就是要調整、鍛鍊自己的心
第三個原因,是根據彌勒菩薩對般若係經典的解釋,彌勒菩薩在他最受藏傳佛教重視的著作—《現觀莊嚴論》裡面,這是藏傳佛教最重視的五大論之一,在此之中,主張般若係的經典,表面上雖然是在解釋各式各樣的空性,十六空性、十八空性等等,但實際上,這些經典中暗示了種種觀察空性的智慧,這稱為「顯揚空性,密宣現觀」
般若係統的經典有很多,以印度來看,最長的有三百多萬字的《般若十萬頌》,還有《般若兩萬五千頌》、《一萬八千頌》、《般若八千頌》等等,有很多不同的經典,而在中國來看,最長、最完整的「般若經典」,是由玄奘大師翻譯的六百品《大般若經》,裡面涵蓋了十萬頌、兩萬五千頌等等這些般若的經典。
儘管這整個龐大的般若係統,每一部經典都有「顯揚空性,密宣現觀」的意思在內,但是現觀的整個次第,是從凡夫到成佛之間的所有過程,這總共有八個大綱、七十個條目、一千兩百多個細節,因此這完整的現觀次第,只有在篇幅比較龐大的般若經,包括十萬頌、兩萬五千頌或一萬八千頌裡,才會有完整的闡述。
而在諸如《金剛經》、《心經》這些篇幅比較短的般若經裡面,儘管有暗示了修行空性的智慧、也就是般若的道理,但是沒有細節去介紹整個完整的次第、或者是成佛的藍圖,有這樣的差異。
以上這些,是對「行」這個字做的簡單解釋。
我們要知道,「行」的意思,是要「調整、鍛鍊我們的內心」,問題是:要怎麼調整呢?我們必須了解空性的思想,但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論或思想上面,必須對自己的自心產生影響才行。
因此,修行就是要調整、鍛鍊自己的心,用什麼方法呢?用瞭解空性的智慧,來調整自己的心。有時候一講到空性,會覺得是理論、思想,我們不能僅將此視為理論,而是將空性思想變成一種生活態度。
|
清涼法語
若你想快樂,貫徹你的佛法修行,持守自律並接受不悅的情境。將晝夜分成幾部分而固定上座來修持,之後你的快樂就會長長久久。——蓮師開示《空行法教》
- Aug 06 Mon 2018 21:39
●法王噶瑪巴講解《心經》:先問如何修行,而非直問空性
如何有智慧?那要上輩子有唸佛經,這輩子才會有智慧。這輩子沒有智慧就必需找一個善知識,也就是出家師父跟隨,自己也要看佛書,增見識,才會幫助妳走對的人生。看佛書原文大都看不懂比較多,時間久了進步也很慢,建議找佛光山出版的白話文佛書閱讀,對修行會有很大的幫助,例如金剛經白話文,無量壽經白話文,愣嚴經白話文,妙法蓮華經白話文,心經白話文,六祖壇經白話文,觀世音菩薩普門品...等佛書,先把骨架架構好,再去延伸其它佛書,或是聽人講經時就不會受別人的影響,受他人的誤導,自己知道真正的修行方向,自己可以分辨出佛法真實的意義,對與錯。很多佛書白話文可以在網站上找到閱讀。
自己親生體驗是每天早上做功課唸一次愣嚴咒,出門經過火葬場或是靈骨塔,身體不會受干擾,如果沒有唸過愣嚴咒當天經過火葬場附近的路,或是去靈骨塔拜拜,回到家會全身不舒服,會虛脫,要休息一天身體才會比較好。
每天做功課唸金剛經,愣嚴咒,南無阿彌陀佛,往生咒,六字大明咒(觀世音心咒),是我每天的功課,它們的好處有很多,每天做功課一方面可以消自己累世業障,也可以回向給十方眾生,有佛菩薩保佑,還可以讓自己和家人平平安安,大事化小,小事化無,有正能量...,
願大家早日離苦得樂,不枉此生走這ㄧ趟。
南無阿彌陀佛